Spring 源码学习(二)默认标签解析

Spring 解析默认标签~

[TOC]


从上一篇笔记可以看出,在容器注册 bean 信息的时候,做了很多解析操作,而 xml 文件中包含了很多标签、属性,例如 beanimport 标签, metalook-upreplace等子元素属性。

上一篇主要介绍 Spring 容器的基础结构,没有细说这些标签是如何解析的。

所以本篇是来进行补坑的,介绍这些标签在代码中是如何识别和解析的~

本篇笔记的结构大致如下:

  • 介绍概念
  • 展示 demo 代码,如何使用
  • 结合源码分析
  • 聊聊天和思考

再次说下,下载项目看完整注释,跟着源码一起分析~

码云 Gitee 地址

Github 地址


Spring 中,标签有两种,默认和自定义

  • 默认标签
    这是我们最常使用到的标签类型了,像我们一开始写的 <bean id="book" class="domain.SimpleBook"/>,它属于默认标签,除了这个标签外,还有其它四种标签(importaliasbeanbeans

  • 自定义标签
    自定义标签的用途,是为了给系统提供可配置化支持,例如事务标签 <tx:annotation-driven />,它是 Spring 的自定义标签,通过继承 NamespaceHandler 来完成自定义命名空间的解析。

先看源码是如何区分这两者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protected void parseBeanDefinitions(Element root, BeanDefinitionParserDelegate delegate) {
if (delegate.isDefaultNamespace(root)) {
// 注释 1.12 遍历 doc 中的节点列表
NodeList nl = root.getChildNodes();
for (int i = 0; i < nl.getLength(); i++) {
Node node = nl.item(i);
if (node instanceof Element) {
Element ele = (Element) node;
if (delegate.isDefaultNamespace(ele)) {
// 注释 1.13 识别出默认标签的 bean 注册
// 根据元素名称,调用不同的加载方法,注册 bean
parseDefaultElement(ele, delegate);
}
else {
delegate.parseCustomElement(ele);
}
}
}
}
else {
delegate.parseCustomElement(root);
}
}

可以看到,在代码中,关键方法是 delegate.isDefaultNamespace(ele) 进行判断,识别扫描到的元素属于哪种标签。

找到命名空间 NamespaceURI 变量,如果是 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,表示它是默认标签,然后进行默认标签的元素解析,否者使用自定义标签解析。

本篇笔记主要记录的是默认标签的解析,下来开始正式介绍~


默认标签解析

parseDefaultElement 方法用来解析默认标签,跟踪下去,发现对四种标签做了不同的处理,其中 bean 标签的解析最为艰难(对比其它三种),所以我们将 bean 标签解析吃透的话,其它三种标签的解析也能更好的熟悉。

入口方法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private void parseDefaultElement(Element ele, BeanDefinitionParserDelegate delegate) {
// 注释 2.1 默认标签解析
if (delegate.nodeNameEquals(ele, IMPORT_ELEMENT)) {
// 解析 import 标签
importBeanDefinitionResource(ele);
}
else if (delegate.nodeNameEquals(ele, ALIAS_ELEMENT)) {
// 解析 alias 标签
processAliasRegistration(ele);
}
else if (delegate.nodeNameEquals(ele, BEAN_ELEMENT)) {
// 解析 bean 标签的方法
processBeanDefinition(ele, delegate);
}
else if (delegate.nodeNameEquals(ele, NESTED_BEANS_ELEMENT)) {
// recurse
// 解析 beans 标签,其实就是递归,重新对这个 element 下的标签进行注册解析
doRegisterBeanDefinitions(ele);
}
}

Bean 标签解析入口

定位到上面第三个方法 processBeanDefinition(ele, delegate)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protected void processBeanDefinition(Element ele, BeanDefinitionParserDelegate delegate) {
// 注释 1.15 解析 bean 名称的元素
BeanDefinitionHolder bdHolder = delegate.parseBeanDefinitionElement(ele);
if (bdHolder != null) {
bdHolder = delegate.decorateBeanDefinitionIfRequired(ele, bdHolder);
try {
// Register the final decorated instance. (注释 1.16 注册最后修饰后的实例)
BeanDefinitionReaderUtils.registerBeanDefinition(bdHolder, getReaderContext().getRegistry());
}
catch (BeanDefinitionStoreException ex) {
getReaderContext().error("Failed to register bean definition with name '" +
bdHolder.getBeanName() + "'", ele, ex);
}
// Send registration event. 通知相关的监听器,表示这个 bean 已经加载完成
getReaderContext().fireComponentRegistered(new BeanComponentDefinition(bdHolder));
}
}

上一篇笔记只是简单描述这个方法的功能:将 xml 中配置的属性对应到 document 对象中,然后进行注册,下面来完整描述这个方法的处理流程:

  • 创建实例 bdHolder:首先委托 BeanDefinitionParserDelegate 类的 parseBeanDefinitionElement 方法进行元素解析,经过解析后,bdHolder 实例已经包含刚才我们在配置文件中设定的各种属性,例如 classidnamealias等属性。
  • 对实例 bdHolder 进行装饰:在这个步骤中,其实是扫描默认标签下的自定义标签,对这些自定义标签进行元素解析,设定自定义属性。
  • 注册 bdHolder 信息:解析完成了,需要往容器的 beanDefinitionMap 注册表注册 bean 信息,注册操作委托给了 BeanDefinitionReaderUtils.registerBeanDefinition,通过工具类完成信息注册。
  • 发送通知事件:通知相关监听器,表示这个 bean 已经加载完成

看到这里,同学们应该能看出,Spring 源码的接口和方法设计都很简洁,上层接口描述了该方法要做的事情,然后分解成多个小方法,在小方法中进行逻辑处理,方法可以被复用。

所以看源码除了能了解到框架的实现逻辑,更好的去使用和定位问题,还能够学习到大佬们写代码时的设计模式,融入自己的工作或者学习中~


Bean 标签其它属性的解析过程

在上篇笔记中,已经总结了对属性 idname 的解析,不再赘述,下面讲下对标签其它属性的解析~

首先贴下源码:

org.springframework.beans.factory.xml.BeanDefinitionParserDelegate#parseBeanDefinitionElement(org.w3c.dom.Element, java.lang.String, org.springframework.beans.factory.config.BeanDefinition)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public AbstractBeanDefinition parseBeanDefinitionElement(
Element ele, String beanName, @Nullable BeanDefinition containingBean) {
this.parseState.push(new BeanEntry(beanName));
String className = null;
// 注释 2.3 解析 class 属性
if (ele.hasAttribute(CLASS_ATTRIBUTE)) {
className = ele.getAttribute(CLASS_ATTRIBUTE).trim();
}
String parent = null;
// 解析 parent 属性
if (ele.hasAttribute(PARENT_ATTRIBUTE)) {
parent = ele.getAttribute(PARENT_ATTRIBUTE);
}

...
// 创建 GenericBeanDefinition
AbstractBeanDefinition bd = createBeanDefinition(className, parent);
// 解析默认 bean 的各种属性
parseBeanDefinitionAttributes(ele, beanName, containingBean, bd);
// 提取描述 desc
bd.setDescription(DomUtils.getChildElementValueByTagName(ele, DESCRIPTION_ELEMENT));
// 解析 meta 属性
parseMetaElements(ele, bd);
// 解析 lookup-method 属性
parseLookupOverrideSubElements(ele, bd.getMethodOverrides());
// 解析 replace-method 属性
parseReplacedMethodSubElements(ele, bd.getMethodOverrides());
// 解析构造函数
parseConstructorArgElements(ele, bd);
// 解析 property 子元素
parsePropertyElements(ele, bd);
// 解析 qualifier 子元素
parseQualifierElements(ele, bd);

bd.setResource(this.readerContext.getResource());
bd.setSource(extractSource(ele));

return bd;
...
}

这是一个完整的属性解析过程,包含了 metalookup-methodreplace-mthod等其它属性解析。

虽然不常用到,但大家多学一个属性,到时遇到适合使用的场景就能进行使用,还有遇到这些属性的问题也不用慌张,我会先讲有什么用,还有如何使用,让大家有个印象~


创建 GenericBeanDefinition

关于 GenericBeanDefinition 的继承体系上一篇已经讲过了,所以这里再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方法的用途:

createBeanDefinition(className, parent);

从方法名字就能看出,它的用途是创建一个 beanDefinition ,用于承载属性的实例。

在最后一步实例化 GenericBeanDefinition 时,还会判断类加载器是非存在。如果存在的话,使用类加载器所在的 jvm 来加载类对象,否则只是简单记录一下 className


解析默认 bean 的各种属性

parseBeanDefinitionAttributes(ele, beanName, containingBean, bd);

这个方法解析的代码实现有点多,所以感兴趣的同学,可以在我上传的代码库中全局搜索找到该方法,里面有对它每个方法用途介绍~

简单描述的话,这个方法是用来解析 <bean> 标签中每一个基础属性,列表如下:

  • scope
  • abstract
  • lazy-init
  • autowire
  • depends-on
  • autowire-candidate
  • primary
  • init-method
  • destroy-method
  • factory-method
  • factory-bean

可以清晰看到, Spring 完成了对所有 bean 属性的解析,有些经常使用到,例如 autowire 自动织入、init-method 定义初始化调用哪个方法。而有些的话,就需要同学们自己深入学习了解~


解析 meta 属性

先讲下 meta 属性的使用(汗,在没了解前,基本没使用该属性=-=)

1
2
3
4
<bean id="book" class="domain.SimpleBook">
<!-- 元标签 -->
<meta key="test_key" value="test_value"/>
</bean>

这个元属性不会体现在对象的属性中,而是一个额外的声明,在 parseMetaElements(ele, bd); 方法中进行获取,具体实现是 element 对象的 getAttribute(key),将设定的元属性放入 BeanMetadataAttributeAccessor 对象中

因为代码比较简单,所以通过图片进行说明:

最终属性值是以 key-value 形式保存在链表中 Map<String, Object> attributes,之后使用只需要根据 key 值就能获取到 value 。想到之后在代码设计上,为了扩展性,也可以进行 key-value 形式存储和使用。


解析 lookup-method 属性

这个属性也是不常用,引用书中的描述

通常将它成为获取器注入。获取器注入是一个特殊的方法注入,它是把一个方法声明为返回某种类型的 bean,但实际要返回的 bean 是在配置文件里面配置的,次方法可用在设计有些可插拔的功能上,解除程序依赖。

代码写的有点多,我贴张图片,介绍一下关键信息:

首先我定义了一个基础对象 BaseBook 和两个继承对象 SimpleBookComplexBook,还新建一个抽象类,并且设定了一个方法 getDomain,返回类型是基础对象。

我觉得是因为抽象类无法被实例化,必须要有具体实现类,所以在这个时候,Spring 容器要加载 AbstractGetBookTest 对象,可以用到 <lookup method> 属性,通过注入特定实现类,来完成类的加载。

config.xml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<?xml version="1.0" encoding="UTF-8"?>
<beans xmlns="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"
xmlns:xsi="http://www.w3.org/2001/XMLSchema-instance"
xsi:schemaLocation="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 http://www.springframework.org/schema/beans/spring-beans.xsd">


<bean id="getBookTest" class="base.label.parsing.AbstractGetBookTest">
<!-- 注释 2.6 loop-up 属性🌰 -->
<!-- 获取器注入 name 表示方法,bean 表示要注入的类-->
<lookup-method name="getDomain" bean="complexBook"/>
</bean>

<bean id="book" class="domain.SimpleBook">
<!-- 元标签 -->
<meta key="test_key" value="test_value"/>
</bean>

<bean id="complexBook" class="domain.ComplexBook"/>

</beans>

Spring 会对 bean 指定的 class做动态代理,识别中 name 属性所指定的方法,返回 bean 属性指定的 bean 实例对象。

既然叫做获取器注入,我们可以将 bean="complexBook" 替换一下,换成 bean="simpleBook",这样注入的类就变成了 SimpleBook 对象了,这样只需要修改配置文件就能更换类的注入~

然后代码对 <lookup-method> 解析跟元属性的解析很相近,所以阅读起来也很容易噢


解析 replaced-method 属性

这个方法的用途:可以在运行时用新的方法替换现有的方法。不仅可以动态地替换返回实体 bean,还能动态地更改原有方法的逻辑。

简单来说,就是将某个类定义的方法,在运行时替换成另一个方法,例如明明看到代码中调用的是 A 方法,但实际运行的却是 B 方法。

从图片中看出,输出框打印出我替换后的文案,实现起来也不难,替换者需要实现 org.springframework.beans.factory.support.MethodReplacer 接口,然后重写 reimplement 方法,关键点在配置文件的 <replaced-method> 属性:

1
2
3
4
<bean id="beforeMethodReplaced" class="base.label.parsing.BeforeMethodReplaced">
<!-- 注释 2.7 方法替换 -->
<replaced-method name="printDefaultName" replacer="testMethodReplaced"/>
</bean>

同样的,Spring 会识别这个 replaced-method 元素中的 name 属性所指定的方法,替换成指定 bean 实例对象的 reimplement 方法。

代码解析过程中,将识别到的属性保存到 MethodOverridesSet<MethodOverride> overrides 中,最终将会记录在 AbstractBeanDefinitionmethodOverrides中。

个人并不推荐这种使用方法,如果常规工作中,业务驱动比较强烈的情况,如果这样写,会导致别人误解这个方法的意图,如果想要调用查询方法,却被动态代理,调用了删除方法,那就导致不必要的 BUG(还好我没遇到哈哈哈)。


解析 constructor-arg 属性

解析构造函数这个属性是很常用的,但同时它的解析也很复杂,下面贴一个实例配置:

1
2
3
4
5
<bean id="testConstructorArg" class="base.label.parsing.TestConstructorArg">
<!-- 这里展示一个构造函数的情况下,如果有两个以上,解析会更复杂 -->
<constructor-arg index="0" value="JingQ"/>
<constructor-arg index="1" value="23"/>
</bean>

这个配置所实现的功能很简单,为 TestConstructorArg 自动寻找对应的构造函数,然后根据下标 index 为对应的属性注入 value,实现构造函数。

具体解析在这个方法中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/**
* 注释 2.8 解析 构造函数 子元素
* Parse constructor-arg sub-elements of the given bean element.
*/
public void parseConstructorArgElements(Element beanEle, BeanDefinition bd) {
NodeList nl = beanEle.getChildNodes();
for (int i = 0; i < nl.getLength(); i++) {
Node node = nl.item(i);
if (isCandidateElement(node) && nodeNameEquals(node, CONSTRUCTOR_ARG_ELEMENT)) {
// 循环解析 constructor-arg 属性
parseConstructorArgElement((Element) node, bd);
}
}
}

代码太多也不贴出来啦,感兴趣的同学定位到我写注释的地方详细看下吧~

下面来梳理下解析构造函数代码的流程:

① 配置中指定了 index 属性

  • 解析 constructor-arg 的子元素
  • 使用 ConstructorArgumentValues.ValueHolder(value) 类型来封装解析出来的元素(包含type name index 属性)
  • addIndexedArgumentValue 方法,将解析后的 value 添加到当前 BeanDefinitionConstructorArgumentValuesindexedArgumentValues 属性中

① 配置中没有指定了 index 属性

  • 解析 constructor-arg 的子元素
  • 使用 ConstructorArgumentValues.ValueHolder(value) 类型来封装解析出来的元素(包含type name index 属性)
  • addGenericArgumentValue 方法,将解析后的 value 添加到当前 BeanDefinitionConstructorArgumentValuesgenericArgumentValues 属性中

这两个流程区别点在于,最后解析到的属性信息保存的位置不同,指定下标情况下,保存到 indexedArgumentValues 属性,没有指定下标情况下,将会保存到 genericArgumentValues

可以看到,这两段代码处理上,第一步和第二部其实是一样的逻辑,存在重复代码的情况,我刚学习和工作时,为了求快,也有很多这种重复类型的代码。

在慢慢学习更多知识和设计模式后,回头看之前写的代码,都有种删掉重写的冲动,所以如果如果在一开始写的时候,就抽出相同处理代码的逻辑,然后进行代码复用,减少代码重复率,让代码更好看一些,这样就以后就不用被别人和自己吐槽了Σ(o゚д゚oノ)

ref value 属性的处理比较简单,所以大家看代码就能了解它是如何解析的,比较难的是子元素处理,例如下面的例子:

1
2
3
4
5
<constructor-arg>
<map>
<entry key="key" value="value" />
</map>
</constructor-arg>

具体解析子元素的方法是:org.springframework.beans.factory.xml.BeanDefinitionParserDelegate#parsePropertySubElement(org.w3c.dom.Element, org.springframework.beans.factory.config.BeanDefinition, java.lang.String)

这个方法主要对各种子元素进行解析,包括 idref value array set map 等等子元素的机械,这里不细说,同学们感兴趣继续去跟踪吧~


解析 property 属性

在配件文件中的使用方式:

1
2
3
4
5
<!-- property 解析 -->
<bean id="testPropertyParseElement" class="base.label.parsing.TestPropertyParseElement">
<property name="id" value="1"/>
<property name="name" value="JingQ"/>
</bean>

这个解析入口方法跟解析构造函数 constructor-arg 的入口方法很像,代码如下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/**
* 注释 2.10 解析 property 属性
* Parse property sub-elements of the given bean element.
*/
public void parsePropertyElements(Element beanEle, BeanDefinition bd) {
NodeList nl = beanEle.getChildNodes();
for (int i = 0; i < nl.getLength(); i++) {
Node node = nl.item(i);
if (isCandidateElement(node) && nodeNameEquals(node, PROPERTY_ELEMENT)) {
// 循环解析 property 属性
parsePropertyElement((Element) node, bd);
}
}
}

这个入口方法提取到 property 所有子元素,然后调用 parsePropertyElement 方法进行处理,最后使用 PropertyValue 进行封装,最后记录在 BeanDefinition 中的 propertyValues 属性中。

经历过上面复杂属性的解析,property 属性的解析就显得比较简单,都是一样的套路,循环遍历元素进行解析,所以熟悉前面的解析逻辑后,看后面的代码就能更快理解~


解析 qualifer 属性

大家更熟悉的应该是 @qualifer 标签吧,它跟 qualifer 属性的用途一样。

在使用 Spring 框架进行类注入的时候,匹配的候选 bean 数目必须有且只有一个,如果找不到一个匹配的 bean 时,容器就会抛出 BeanCreationException 异常。

例如我们定义了一个抽象类 AbstractBook,有两个具体实现类 Book1Book2,如果使用代码:

1
2
@Autowired
private AbstractBook book;

这样运行时就会抛出刚才说的错误异常,我们有两种方式来消除歧义:

① 在配置文件中设定 quailfer

通过 qualifier 指定注入 bean 的名称

1
2
3
<bean id="testBean" class="base.TestBean">
<qualifer type="org.Springframeword.beans.factory.annotation.Quailfier" value="book1"/>
</bean>

② 使用 @Qualifier("beanNeame")

1
2
@Qualifier("book1")
private AbstractBook book;

同样的,代码的解析过程跟前面的套路相近,留给同学们自己去分析吧~


总结

我们来回顾一下通用解析流程:

  • 判断元素类型:在每个入口方法中,都有个判断方法 nodeNameEquals(node, XXXX_METHOD_ELEMENT),符合类型的才进行解析
  • 解析:解析一个子元素时,大多数情况下看到是 key-value 形式的属性对,通过 ele.getAttribute(NAME_ATTRIBUTE) 等形式进行获取
  • 存储:将上一步解析的结果存储 beanDefinition 对应属性中

这样一看,是不是感觉清晰一点了,对于源码的分析也没这么害怕了。

这次终于补了前一篇笔记的小坑,介绍了默认标签的解析流程,下一篇笔记介绍一下自定义标签的解析吧,下一篇再会~


传送门:


参考资料

  1. Spring 源码深度解析 / 郝佳编著. – 北京 : 人民邮电出版社